财新传媒
2011年01月17日 17:20

向国家问责很困难 为国家推卸责任很容易

来源 :和讯网   http://news.hexun.com/2011-01-15/126815783.html

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0年度观察家年会于2011年1月15日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首府宴会厅举办,主题为:“中国道路:再思与重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秦晖表示,向国家问责很困难,为国家推卸责任很容易。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秦晖:贫富问题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个场合大家谈的都是富,但是富和穷也是任何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政策制度都要考虑的问题。...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27日 14:05

谨防“负福利”再创新高

亲爱的读者:

这些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扭转政府对社会、对民众权力过大(主要是不受制约)责任过小(主要是不可问责)的积弊,应该说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就前者而言,如“孙志刚事件”后强制收容法正式废除,对“无证”的外来打工者 “查获”后一般是改拘禁为罚款,许多地方开始实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救济新政,开始了从“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的“旧济贫法”向“穷人有流动之权,政府有救济之责”的“新济贫法”过渡的进...

阅读全文>>
2010年09月28日 08:48

秦晖:美国过去和现在都比我们更自由更社会主义

秦晖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要骂美国人的“恶习”,更要学美国人的民主;要维护中国人的权益,就要改革中国的体制

姚洋先生最近一再把“中性政府”作为“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他认为别国的代议制政府不是代表富人实行“右派”政策,就是代表穷人搞“民粹主义”,只有中国政府既不是穷人、也不是富人的附庸,所以既不怕得罪穷人(他举的例子是国企改革一下子让4000多万工人下岗,别的政府都不敢),也不怕得罪富人。这个说法倒是描述...

阅读全文>>
2010年07月20日 13:57

秦晖: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须走民主道路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左右多元化”是最能够淡化民族认同的多元化的,因此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和睦与国家统一。承认左右多元化的印度国家认同越来越巩固,而不允许左右多元化却突出民族认同多元化的南斯拉夫却解体了,这不令人深思吗?

在多民族联邦和政治体制的关系上,有两个非常有趣的比较对象印度和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民族、宗教、语言、文化构成都极为复杂,而且都有个特点,就是没有具有明显优势的“主体民族”,中国的汉族占90...

阅读全文>>
2010年07月07日 10:28

秦晖:晚清儒者引西救儒

晚清的儒者学习西方,与西方在国人中的道德形象有关,这个形象,决不仅仅是个“船坚炮利”的强者,所谓的“西洋国政民风之美”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富国强兵的功利主义反而只是次要的或者是顺带的动机,所谓“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并不是因为三千年来没有打过败仗或败得这么惨,而是因为那时的儒者以为西方实现了“三代”的理想,导致几千年来第一次对自己的道统产生了怀疑

从“差异原则”理解儒家

最近,儒学、国学的传统话题...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7日 13:53

秦老爹的书事

秦老爹的书事

开会回来,一向不修边幅的秦老爹西装革履,在“四壁皆书”的客厅里拍下这张自认潇洒的照片。

  

经济观察报 书评增刊 小土粒儿/文

“秦老爹”——秦晖,秦教授是也。我小时有一个动画片叫《蓝精灵》,那里面有一个智慧型的人物叫“蓝爸爸”,我就把秦晖叫“秦爸爸、秦爹爹、秦老爹”。关于“秦老爹”——秦晖与书的故事可以讲很多。

坐拥书城

父母曾说过,他们成家时唯一的“资产”是两人合在一起的14大纸箱的书。1982年...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7日 13:46

关中模式与田园诗的幻象(图)

关中模式与田园诗的幻象(图)

  关中地主少且小,但恶势力多且大,半数的恶势力又不是地主,其真相距离田园诗何其远也!

作者:侯杨方

认识秦晖是在2004年,当时我们同在哈佛。紧邻Cambridge的是小城Somerville,秦晖经常去这个小城的档案馆阅读地方自治的档案。秦晖的这个习惯实际上源于1980年代早期,虽然当时我还是一个少年,也充分领略了那个各种理论、概念旋起旋灭的“文化热年代”,但时在陕西师范大学任教的秦晖已经常利用去关中各地函授站辅导的机会查阅了大...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5日 09:08

从南非看中国(下篇-附注)

下篇 何去何从:前景的比较    

[1]所谓福利国家,其福利并非“皇恩浩荡”,而是民众责成政府履行的一种服务。有之民众无需感恩,无之民众可以问责,显然这样的国家只能是民主国家。

[2]夏吉生主编:《南非种族关系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62页。

[3] R. W. Fogel and S. Engerman, Time on the Cross: the Economics of American Negro Slavery. Little Brown, 1974; R. W. Fogel, Without Contract or Conse...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5日 09:07

从南非看中国(下篇)

下篇 何去何从:前景的比较     “低人权优势”的可比性: 中国与南非都“不是”什么?   中国与民主化前南非的很多做法如此相似,这当然不是主观上谁向谁学的结果。民主化前的南非政治上很反共,与中国没有建交。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南非。而1940年代的南非人当然更不可能知道中国在改革后才出现的“暂住证”之类东西。

但是,两者不但静态比较相似,一些动态过程(如“流动劳工”家居化、如征发劳工——持证“流动”...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5日 09:05

从南非看中国(中篇-附注)

中篇 其人其地:体制的比较 [1] (苏)Г. М. 莫伊谢耶娃:《南非共和国经济地理概述》,河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272页。

[2] 秦晖:《我的“早稻田大学”》,载于张承志等著:《秋华与冬雪》,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223-236页。

[3] 据考证用该词表述种族政策最早见于1943年,但只是偶尔一见,初时并未引起注意。1947年竞选时,马兰主持南非国民党提出种族政策报告,其中40多次用了apartheid一词,从此这一概念广为人知...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5日 09:04

从南非看中国(中篇-4)

从南非看中国(中篇-4)     中国的“新农村”会重蹈南非“黑人家园”的覆辙吗?   中国与南非有相似的“流动工人”制度、“有序城市化”政策与二元土地制度下的强制圈地拆迁,同样也带来了类似的后果,即在靠“全球化加低人权优势”取得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农村危机日益严重。而“流动工人”家居化又威胁到“有序城市化”的未来。于是,中国为了排斥所谓的“西方城市化模式”,南非为了拒绝“无序城市化”,都在国家投资下实行了某种乡村复兴计划、...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5日 09:02

从南非看中国(中篇-3)

从南非看中国(中篇-3)   南非与中国如何“清除贫民窟”: 索菲亚事件与深圳大“梳理”   早在19世纪,蒲鲁东所谓贫民窟是“资本主义的罪恶”的说法就曾遭到恩格斯的驳斥。恩格斯指出:穷人“一般总是住在恶劣的、拥挤的、不卫生的住宅中”,这“不是现代(按指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它甚至也不是现代无产阶级遭受的一种和以前一切被压迫阶级的痛苦不同的特有的痛苦;相反,它几乎是同等地伤害到一切时代的一切被压迫阶级”。显然,恩格斯并不认...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5日 09:00

从南非看中国(中篇-2)

从南非看中国(中篇-2)   “城里没有贫民窟”的“奇迹”(1): 南非的索韦托   有了“暂住证”,还有一个在哪里“暂住”的问题。一般地讲,工业化、城市化时期出现的大量都市“贫民”常常并不是像一些人讲的:都市原有居民出现“两极分化”、其中一些人“沦落到”贫民窟里。其实,各国城市化中形成的“贫民窟”通常都是由外来的新移民构成。从逻辑上讲,新移民的居住无非有这么几种可能:如果他们足够富裕,可以购买或租用一般商品房。如果他们是...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5日 08:58

从南非看中国(中篇-1)

从南非看中国(中篇-1) 中篇 其人其地:体制的比较   “流动工人”制度的前世今生: 征发劳工——持证“流动”——自由就业与定居   中国与南非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比较点,比方说“矿难”的比较(中国与南非都是“矿难大国”,而且矿难具有身份性:中国的农民工与南非的黑人是矿难的主要蒙难者)等等。但是最本质的比较应该是体制上的,尤其是前引夏吉生先生所言的劳工制度与土地制度。 南非的种族压迫在经济上集中表现为“流动工人”制度。应...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5日 08:56

从南非看中国(上篇-附注)

从南非看中国: “低人权优势”下的“经济奇迹” 秦  晖 上篇 吾国吾民:背景的比较 [1] 江时学:《“拉美化”是伪命题》,《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第1期。

[2]朱晓雪、王嘉徵:《首钢:秘鲁的血色黄昏》,《环球企业家》2004年9月 总第102期。

[3] 盛立中:《学会同工会打交道中企海外扩张遭遇工人运动》,《南风窗》2004年10月18日。

[4] http://www.atns.net.au/agreement.asp?EntityID=3980;参见大松、余芳...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5日 08:50

从南非看中国(上篇)

从南非看中国(上篇) 从南非看中国: “低人权优势”下的“经济奇迹” 秦  晖 上篇 吾国吾民:背景的比较   “拉美化”还是“南非化”?   近年来国内外批评者在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反思”中经常提到的负面比较对象是印度与拉美。大致而言,改革前中国人经常把经济落后的印度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恶果”,那时(1960-1970年代)拉美正处在经济高增长时期(所谓“巴西奇迹”、“墨西哥奇迹”),所以中国人不太提及。改革后,尤其...
阅读全文>>